今天是: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首頁 > 鐵路文藝

《如果國寶會說話》,你聽到了嗎?

2019-07-25 08:10:34來源:用戶投稿作者:第一季第二集

“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,是9000年前人類的呼吸,那是文明的先聲——那時風動,此時心動。”這是文博類紀錄片《如果國寶會說話》(第一季第二集)中對9000年前的樂器賈湖古笛的詩意描述。

《如果國寶會說話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100集文物紀錄片,共四季,講述100件文物故事。國寶文物乃大國重器,想來展現(xiàn)它們的故事,必是嚴肅厚重的長篇敘述,但這部紀錄片單集時長僅在5分鐘左右。有人形象地說,這是喝杯咖啡的時間就能了解一件文物。

“小而精”的定位讓這個系列的紀錄片滿足了當下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喜歡通過短視頻獲取信息的需求。以文物談文化、借文物話文明,中華浩瀚文明星空中,歷史、藝術(shù)、科技、哲學皆匯聚在這短短5分鐘的娓娓講述中,短而精、小而美。

陶醉在古人巧手鍛造的文物中,文明發(fā)展的足跡有了更具象也更形象的表達。大多數(shù)人印象中的文物畫在歷史書上、藏在博物館里,文物常被人們看作是年代久遠、珍貴厚重、可望而不可即的。

在這部紀錄片中,觀眾會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,數(shù)千年前的文物也可以很潮、很萌,充滿動感,即便放在今天,依然能讓你產(chǎn)生會心一笑的親切感。比如首集中,6000年至6500年前,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的人頭壺,陶制的壺身頗似微微揚起的頭,上面眼睛、鼻子,還有微微張開的櫻桃小嘴,讓人不禁感慨,原來在幾千年前,我們的祖先是這樣看待自己的,純真、可愛,但又帶著人類最初的凝望。

敦實、呆萌的鷹形陶鼎更是讓人在看到它的第一秒就忍俊不禁,尾巴和兩只胖胖的前爪巧妙地撐起了鼎的三足,動物的身體化作承載物品的容器,雄鷹飛翔的雙翅自然地收攏起來,像是一個雙手背后,裝作大人模樣的孩子。看著這樣的文物,你很難不慨嘆一句,原來6000年前的人已經(jīng)懂得了“賣萌”。

當然,文博類紀錄片也少不了煌煌歷史的積淀。在《如果國寶會說話》第二季第三集中,觀眾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與國寶對話的方式。這集介紹的是曾侯乙編鐘,其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整集未出現(xiàn)一句畫外音的解說詞,而是以1986年中國唱片總公司采錄的曾侯乙編鐘音響記錄貫穿始終。觀眾有幸聽到了兩段歷史之音,一是1986年采錄工作人員對編鐘聲響的介紹,二是來自公元前4世紀作為禮樂重器的曾侯乙編鐘發(fā)出的金聲玉振;秀遍g,人們仿佛借由聲音回到了歷史的原點,真可謂余音繞梁,不絕于耳。泱泱中華,禮樂之邦,理當如此。

《如果國寶會說話》雖然篇幅簡短,但解說詞絕不簡單?季康挠迷~、詩意的語言、凝練的概述,都讓觀眾忍不住在心里默默重復(fù)幾遍這精到的解說詞。例如在描述5000年前的紅山玉龍時,說玉龍蜷曲“仿佛嬰兒在母體內(nèi)的形象,這是個體生命被孕育的開始,也是文明被孕育的開始”;在形容殷墟嵌綠松石甲骨——刻辭骨柶時,說中華文明通過橫豎撇捺、一筆一劃刻在骨頭上的文字得以傳揚,“因為刻骨,所以銘心”;在介紹出土于四川金沙遺址中的太陽神鳥金箔時,說“太陽神鳥,20克黃金里的宇宙,在這0.02厘米厚度記錄的宇宙時光里,我們?nèi)缫涣Nm般存在”……

不再枯燥難懂、脫離陳詞古調(diào),《如果國寶會說話》這樣的文博類紀錄片讓觀眾看待文物的角度也隨著多樣的拍攝手法、時尚而富有韻味的解說詞變得“年輕”起來。5分鐘的講述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放空自己、融入其中,然后發(fā)現(xiàn),悠悠中華,沉默千年的國家寶藏,正在與你對話。

免責聲明:本網(wǎng)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所轉(zhuǎn)載內(nèi)容之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。

網(wǎng)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場。

鐵路資訊

鐵路風景